自從 QR Code 在 1994 年在日本,被 Denso-Wave 公司發明出來後,在日本、歐美被廣泛的應用至今;QR Code 最早的應用是在工廠、產品的生產線,辨識、追蹤零件所使用的條碼。有別於一般應用於書籍、商品編號的 Barcode,同屬二維條碼的 QR Code 能夠存取的資訊不再只是數字或是需要經過排列的英文,也可以處理符號等特殊字元,應用在網址上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不過 QR Code 本身並不帶任何的「應用」功能,最基礎的 QR Code 辨識裝置,將 QR Code 反解的其實就是原本 QR Code 所記錄的文字資訊而已。但是配合手機上的辨識 Apps,有些會內建直接開啟瀏覽器連結到該網址,就能夠產生許多行銷活動的玩法;如隱藏的暗號、折扣代碼或是只有讀取 QR Code 才能到達的行動版活動頁面等等。
這兩年來也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QR Code 的行銷應用也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產品的外包裝、廣告上幾乎都可以看到 QR Code 的芳蹤。但是這些 QR Code 真的是有用的 QR Code 嗎?iMedia Connection 在 2011 年 10 月也發表了一篇「Why QR Code is Failing?」這樣聳動的標題,不過細看內容真的很有說服例!文中提到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 QR Code 認知統計,得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大眾回應數據:
- 約有 11% 的受訪者正確回答這東西是 QR Code 或更明確的指出他是 Quick Response Code 快速回應代碼。
- 約有 29% 表示「就是條碼類的東西!」
- 約有 7% 的受訪者幾乎快猜到了,但是含糊不清。
- 其他的 53% 的受訪者幾乎在瞎猜了!「這是一個軍事用的代碼?」「某種微型的街道地圖?」
這個受訪結果在經過了近半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消費者或是智慧型手機擁有者又能夠比上面這份訪問好上多少呢?20% 的人很瞭?也許 30%?或許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都知道?無論如何 QR Code 的興起就像是公司、產品、活動一定要有「網站」一樣,被視為一「流行」!好像沒有了 QR Code 這個行銷就落伍了一樣。
但是無論是再台灣或是國外,甚至是 QR Code 的出生國─日本,都還是常常發現 QR Code 的謬誤!這類的謬誤經常造成 QR Code 無法發揮它原有的功能「被解譯(Decode)」;另一層的的 QR Code 則是在行銷、使用者體驗上的問題,Mashable 也有針對 QR Code 行銷常見的錯誤發表了一篇「5 Big Mistakes To Avoid in Your QR Code Marketing Campaign」
而 Mashable 這篇文章裡面卻沒有提到一個個更重要的問題,「過長的網址」或是「過長的文字資訊」;這種狀況反應到印刷出來的包裝、廣告因為解析度、QR Code 形狀密度過於集中而擠成一沱!這類的 QR Code 根本無法解譯!
這張圖是我前幾天在早餐店用餐時,所翻閱的水果日報副刊頭版廣告版面。
一眼看到這個 QR Code 就覺得它實在密到不行,而下方附註的網址好像也不是該 QR Code 的網址?難道是行動版網頁?還是某種折扣代碼?無論如何,這個 QR Code 我用 iPhone 4S 試了好多次依然「無法解譯」!(難道要用 Android 系統才可以辨識?這不太可能吧!)
追根究柢大概是因為這個 QR Code 的網址太長了,而報紙的印刷解析度可能不夠,或是黑色點太密而導致繪圖不清楚。會發生如 Mashable 所提及的行銷錯誤或是網址過長的問題,其實不難推敲行銷企劃與業主的心態。
如前面所說,這大概是一種「流行」!業主表示「那我們是不是也要有 QR Code 呢?」業主可能連 QR Code 的玩法都一知半解;亦或者是行銷、設計公司將 QR Code 包裝成產品的一個額外功能,「順便、贈送」給業主。
在沒有經過測試、操作模擬、以及行銷活動、折扣的配合的情況下;留給實際從口袋掏出智慧型手機、開啟 QR Code Apps,手忙腳亂的拍了 QR Code 後,卻狀況連連的消費者一臉的疑惑。
另外一個有趣的統計與討論是經過上述一連串的動作,使用者們平均大約需要花費 47 秒才能順利的解譯 QR Code,這接近 1 分鐘的流程還不包含成功的開啟 QR Code 裡的網址;置於連去的網站(Flash Web?non-Mobile Web?)是什麼德性?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